据国内首份《单细胞行研报告》(2020 年版),自 2009 至 2019 的十年间,单细胞研究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增长了约 14 倍。尤其是自 2013 至 2020 年,单细胞测序技术多次被 Science、Nature 等尖端学术期刊评价为年度重点技术,正引领生物医学领域的新一轮技术革命。
那么,单细胞技术的优势和国内市场前景究竟如何?作为国内单细胞技术的开拓者,伯豪生物的布局又有哪些?未来发展目标是怎样的?……近日,丁香园对话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肖华胜博士,就以上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丁香园:作为伯豪生物的首席科学家,您能从技术角度,谈谈单细胞技术的主要优势是什么?能解决其他技术难以攻克的哪些难点?
肖华胜博士: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组成单位,「单细胞研究」从字面就能理解,即是在单个细胞水平对组织开展的研究,这能够从更高分辨率和时空结构上解码生命。
以往的研究中,我们通常基于多细胞组织样本获得到的信息「平均」数据,而单细胞技术,则能够准确获取每一个细胞的异质性信息,让「精准」研究跨上新台阶。
以肿瘤治疗为例,我们知道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很强,导致一些肿瘤细胞的强耐药能力,单细胞技术优势就能极大体现。利用单细胞技术,可以明确这些细胞差异,并有针对性地研发新药,精准治疗,攻克耐药性难题。
近年来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是单细胞的转录技术,至于蛋白质、蛋白质组和代谢等领域,单细胞技术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此外,由于单细胞技术价格成本高、时间周期长,目前在临床应用得比较少。但是,随着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应用范围拓广,单细胞技术是一个必然的方向,也许 5~10 年,会成为一个常规手段。今年细胞免疫治疗 CAR-T 获批上市,可以说是开创细胞治疗的元纪年 。
丁香园:在单细胞技术领域,以及在整个生物医学领域,您认为伯豪生物相比其他国内企业,核心的发展优势是什么?
肖华胜博士:能不能做到单细胞水平,是我大概等了两个 10 年的结果。我的博士论文是 2002 年发表的,因为还没有单细胞技术,基因表达测序只能用混合细胞样品。单细胞技术是在 2009 年~2010 年开始起步的,我觉得终于可以解决遗留的问题,2012 年开始启动这个项目。
2012 年左右,国内单细胞技术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试剂、没有自动化的仪器设备、所有技术都要还在迷雾中,每一步都是挑战。光细胞分选方法的建立就花了一年多时间,单细胞的文章就只测了 200 多个细胞,花了大概 两年的时间,投入了 200 多万。
正是有这份积累,我们才有了今天,通过不断优化流程、更新技术,成功建立了包括 SMART-seq,10x Genomics 和 BD Rhapsody 等在内的主流单细胞 RNA 测序平台。
基于平台,我们开始重视两个方面的发展,一个方面是在样本的处理,另外一个方面是数据的分析和标志基因库的整理。
前端是样品处理,样品能直接决定实验结果成败,需要解决样本的取材,保存和运输等额外难题,样本才能顺利从手术室到实验室。2019 年伯豪生物推出的一款单细胞测序组织保存液,能够在 72 小时内保证细胞的高活性,基本能实现全国覆盖,从 70%~80% 到现在的超过 90% 的样品存活率,是真正的通过技术研发,解决单细胞测序实验的问题。
另外,还有从组织变成细胞的制备技术、单细胞核抽提技术等,并基于此开发的拥有自主专利的试剂盒,让样品处理变得精准、高效、便捷。
后端就是数据分析,单细胞的数据分析的特点就是数据量超大,分析难度大,如何把这些数据分析流程建起来,如何建立各种细胞类型的基因的标准,如何区分群与亚群······这些都是我们在逐渐完善的基因标志物数据库想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伯豪生物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基于我们长期积累的技术实力与研发创新力,帮助客户从样本保存、运输、单细胞悬液制备,到单细胞分选、建库和数据分析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能力。
丁香园:伯豪生物一直以来在科学研究产业投入比较大,但随着技术服务范围扩大,逐渐向临床应用做延伸和布局,业务越来越呈多样性,您是否会担心业务的广泛开拓而有所失焦?
肖华胜博士:科技服务这块业务,从 2002 年到现在快 20 年了,更多的是肩负国家科技兴国的责任,伯豪生物有今天的发展也依赖于这 20 年踏踏实实的技术积累。
但技术本身是具有开放性的,伯豪生物的核心是做技术与不同应用结合的技术平台,我们对应用保持开放,但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还是在聚焦,聚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研究方面。
即便现在较火的体外诊断领域,我们投入的也是试剂的研发生产部分,我们布局的是产品 + 服务的模式,重点发展体外诊断产品,并结合科技市场一起来推动,这些都是围绕我们自身技术竞争力开展的。
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在聚焦,在产品布局上,从「技术服务 + 产品」向「产品 + 技术服务」的模式转变过程中,希望是经过 3~5 年的努力,把产品销售的比例提升。在渠道布局上,我们也在聚焦,基于全国现有 20 多个办事处,基本实现全国覆盖,拓展了工业渠道,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战场,我们的产品、技术、服务也能为他们助力,促进行业的良性成长。
伯豪生物的每一步都是有节奏有重点的,始终紧紧的围绕我们有的技术,核心的技术、服务、产品,都是配套解决市场需求,形成系统化。
丁香园:能否分享下在助力用户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当前策略?您认为这种助力对企业有哪些影响?
肖华胜博士: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做服务,客户始终都是上帝。伯豪生物从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独立出来的早期阶段,对这方面意识并不强,所以企业在发展上经历了一番挫折。这些年的经验让我们知道,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公司要去解决的,它同样能促使我们自身得到发展,这也成了我们坚持的一个原则。
比如客户提出的一些计算难题,来找我们,我们把这个事情解决了,我们就过关了,我们过关了以后就可以变成我们的一个技术,用平台服务更多的客户,企业的成长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的。甚至我们还协助过对后来影响深远的论文成果,让后来者能基于此做更多的技术研究,这本身也非常具有意义。
这类的客户需求,我们还在继续做,甚至会尝试将项目产业化,从而为更多潜在客户提供帮助。而除了科技服务的平台,我们还在进行一些底层技术的研发,朝着诊断技术的方向前进,既满足用户的科研需求,又能帮助其拓展临床业务。
丁香园:未来 3-5 年内,伯豪生物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具体有何规划?
肖华胜博士:未来 5 年内,我们的目标是将产品销售规模增加到企业总业务 50% 以上的比例,真正实现从「技术服务 + 产品」向「产品 + 技术服务」的模式转变。
据健康中国规划要求,到了 2030 年,中国健康产业将达到 16 万亿的市场规模。另外,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而科学试剂和科学仪器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实现全面国产化替代的保障。
基于上述这些背景,伯豪生物将继续面向科技和医疗两大市场,提供技术平台和技术服务的同时,不断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出高质量的产品,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之后,截取肖华胜博士为国内首份《单细胞行研报告》作序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从宏观到微观,从低维到高维,从平行到交叉』一直是科学领域的发展基调。近年来,以单细胞技术为代表的革命技术正源源不断地给生命科学和医学注入活力,帮助人们从更微观的细胞水平,更高维的时空角度,更交叉的组学视野来探索生命的未知,拓展医学的边界。……期待未来能与更多同行者一起,秉持匠心,厉兵秣马,为我国单细胞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肖华胜 博士、研究员 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于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2002 年加入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曾任中心主任助理,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和执行主任。现任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和首席科学家,上海伯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伯豪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董事长。 肖华胜博士一直致力于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他以负责人身份共承担研究项目 10 余项,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十一五、十二五「863」重点项目负责人。他在 2002 年度获 Leica 神经科学奖一等奖,2003 年度获上海市科协第九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2004 年度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 年度获得第九届明治乳业生命科学杰出贡献奖,2009 年获得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12 年获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个人。 |